今天在打开微信时,我看到一条新闻——郑开马拉松正式更名为郑州航空港区马拉松。这一改变,不仅意味着名字的更替,更象征着曾经代表河南的郑开马拉松赛事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随着赛事线路的调整,那句响亮的广告词——“两城跑一马”也随之消失,标志着一个属于郑开马拉松的时代已经结束。
郑开马拉松的起点追溯到2007年,这一赛事一直选择在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举行。除去特殊原因停办的两次,至今已举办了16届。最初,它被称作郑汴马拉松,是由王向阳和邢亚斌这两位网友在大河网的倡议下发起的,旨在通过这项赛事连接郑州与开封这两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城。这个提议一经提出,立即引起了广泛讨论,倡议帖的点击量超过了四万次。随后,两位发起人注册成立了河南世纪中原体育文化有限公司,正式启动了赛事申报工作。经过河南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审批,2007年2月,郑开马拉松得以顺利举办。
回忆起那个时候,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跑步爱好者。那年,我正好通过电视观看了郑开马拉松的直播,那也是我第一次看马拉松赛事直播,心中激动不已。看到选手们在赛道上飞奔,我心中暗自发誓:“总有一天,我也要跑马拉松,即便是半程马拉松也好。”那一刻,我的马拉松梦悄然萌生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我开始了漫长的跑步之路。从最初的两公里、五公里、十公里,到逐渐挑战半程马拉松、32公里的长跑,直到2016年3月27日,我终于站在了郑开马拉松的起跑线上。
展开剩余67%那一天,我充满激情,仿佛一位挥剑的少年,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比赛中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我狠狠的一击。在跑到27公里时,我的体力彻底崩溃,之后我只能边走边跑,最终勉强完成比赛,成绩为4小时12分钟。虽然完赛,但心中还是有些失落——十年磨一剑,最后却铩羽而归。
2017年,我再次站在了郑开马拉松的起点。这一次,我经历了更加充分的训练,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体能,也理解了马拉松的真正意义。最终,我以3小时30分的成绩大幅度刷新了个人纪录。
2018年,我又一次站在了郑开马拉松的起点。这一次,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时充满热血与冲动的自己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更加平和,享受过程中的每一刻。我不再追求极速,而是感受比赛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最终以3小时45分的成绩完赛。比赛结束后,我甚至慢跑了六公里回到酒店,完成了48岁时的这一段记忆。
然而,随着我外地工作的两年,以及时间的压力,郑开马拉松逐渐与我失之交臂。直到今天,突然看到它更名的消息,心中不禁一阵空虚。曾经那种从郑州的现代楼宇穿越到开封古老街巷的独特感觉,如今也随之消失。再也没有“两城跑一马”的豪情,那份郑州和开封相遇时的烟火气,也随风散去。曾经和洛阳的跑友们在赛前聚集,赛后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,也渐渐成了无法再现的记忆。那些曾经响亮的“郑洛汴一家亲”的口号,恐怕只能在回忆里继续流传。
手机里,仍然保存着我2018年冲过终点的照片。照片中的拱门上写着“郑开马拉松”,阳光洒在身上,我举着奖牌笑得无比灿烂。现在回看那一刻,鼻子不禁一酸。
再见了,郑开马拉松。那个让我追梦九年才到达的起点,现在已成为过去。
再见了,郑开马拉松。那十六年里,数万名跑者一起走过的风与路,成了故事。
再见了,郑开马拉松。从此,黄河依旧东流,但“两城跑一马”的传奇,只能在酒桌上,在跑友的闲聊中,慢慢讲述。
发布于:四川省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