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张阿姨,你辛苦了!”炎炎夏日正午,状元亭前,志愿者笑着和清洁工张阿姨打招呼。自从社区伏茶点“上线”之后,张阿姨能顺路喝上一杯茶歇一会儿。 在龙湾区状元街道,“延时、错时、随时”的文明实践服务已融入居民日常,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贴心、便捷的文明服务。
整合资源
以多举措赋能文明实践
“以前想找个地方参加活动,总不知道该去哪儿,现在选择很多!”家住龙跃社区的李大爷笑着说,党群服务中心、文明实践站节假日都有活动。据了解,今年以来,状元街道通过整合资源,将28 处基础服务设施、7 个特色文化场景、13 处复合功能空间,梳理形成覆盖十大功能板块的 “文明实践资源矩阵”,构建 “1+N” 资源供给生态,使得整个辖区的场所和服务项目都一目了然。
“我们引入了乡村艺术团、非遗传承人等 32 支特色队伍,结对各大高校,还引入了第三方运行机构。” 街道宣传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组建“文明实践联盟”后,居民需要什么服务,通过数字平台“点单”,工作人员根据需求“派单”,效率和便捷性大大提高。
展开剩余76%在区域特色方面,状元街道打造 “一圈一品牌”。“社区串联 15 个点位,楼下就有商家服务点,文明实践站晚上有夜间课堂,生活特别充实。”龙跃社区居民王女士对 “龙跃善 +” 品牌赞不绝口。在罗西社区,以 “破壁共生” 理念盘活 了9 个点位,“融合一家亲”品牌协调邻里矛盾,社区成为一个大家庭;在龙腾社区,依托“侨胞之家”的载体让群众感受到“幸福龙腾”的温暖,让侨眷找到了归属感。
直面难点
以“三时”服务破解民生痛点
针对传统服务的“时间鸿沟”,街道以“三时”服务进行突破。每当夜幕降临,在龙腾社区的状元文化公园,广场“星空影院”为晚归上班族放映经典影片;龙跃社区的月满西楼“夜间村K”让青年一展歌喉,“月下咖啡”成为都市人休憩的温暖据点……在状元街道这样的错时开放的场所还有很多。
"在这里既能学非遗技艺,又能听状元故事,特别有意思。" 五年级陈同学举着瓯绣香囊说。这一学校与社区联动所形成"校站接力"模式,构建了“四点半课堂—周末兴趣班—寒暑假营地”无缝衔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。街道还持续深化“罗小西儿童友好”项目,拓展“小龙娃成长营”品牌,开设课业辅导、非遗体验、科创启蒙、户外拓展等多样化课程,为青少年打造安全、充实、快乐的校外延时成长空间,有效解决家庭后顾之忧。
在随时服务方面,街道着眼‘一老一小一青一特’群体及居民的随时性、微小型需求,使服务直通‘民心末梢’,持续擦亮“状元亭”慈善地标品牌。除了常态化提供“爱心伏茶”、“暖心早午餐”等服务之外,还针对社区需求加速推进“龙腾邻里小屋”便民服务点、“龙跃共享食堂”等项目建设,切实完善了家门口的“微服务”基础设施,让温暖关怀“随时可得”。
创新模式
以多元机制构建长效生态
状元街道通过制度设计、力量激活、品牌运营三方面突破,筑牢文明实践 “四梁八柱”。在工作推进上,制定《文明实践 “错时延时随时” 服务指引》,成立由街道领导、科室及村社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,明确服务时间、内容及人员配置,以 “活动开展率、群众参与率、需求满足率” 为标准,定期座谈破解难点,倒逼服务精准落地。
在多元参与方面,街道深化 “政府引导 + 社会运作” 模式,挖掘本土师资、整合培训机构,招募 “文明实践合伙人” 形成公益联盟,承接 “四点半课堂” 等项目。同时,借居民议事会让群众参与项目设计、评议成效,形成良性循环。
在品牌造血上,街道探索 “以文养文、以文促产”,开发 “状元 IP” 等文创产品反哺公益。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推广,“罗播生活” 共富直播间开播 3 天就获得8.2 万点赞。此外,还试点成本性收费保障运营,从平台购课开设象棋、编程等半公益招生,推动阵地运营从 “财政输血” 转向 “多元造血”,保障服务可持续性。
改革创新似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龙湾区状元街道"15分钟可达、10项功能覆盖"的文明实践圈,切实打通了便民惠民服务的“最后一分钟”,使得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、优质的服务。下一步,状元街道将深化"三时"改革,让"瓯越古镇·上善状元"的文明之花绽放更鲜艳。(通讯员 夏凯南 吴沁萍)
发布于:浙江省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